政策是解决停车问题的根本

丁宇华

返回

国外经验证明,只有市区公共停车位(非车主自备车位)达到全市机动车总数的15~20%时,才能缓解停车问题。在我国,广州市达到4%,北京市仅为2%。以北京市的130万辆汽车计,停车位缺口粗算在20万个左右。将地面停车楼、地下停车库,机械式停车等,均按10万元(含土地、建安、设备等)一个车位计算,则需要投入200个亿的资金才能使北京市的停车问题得以缓解。如此大的投资规模,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难以承受。解决问题的出路何在?

给政策!只要政策引导对路,停车问题一定能够缓解。

  1. 在投资方面,突破传统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启动、鼓励和引导民间(社会各方面)的投资需求,吸引其资金多渠道、多形式地参予公共停车场(库)建设。为此,就要有一定的扶植和优惠政策,使公共停车场(库)建设有好的回报,使民间有投资热情,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例如,把公共停车场(库)的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权部分下放给民间,政府只对经营者实施监督和政策调控,以此解决投资体制单一、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并以此促进停车产业的民营化,减轻政府负担,缓解基础设施不足与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加速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在美国和香港都有很成功的经验。人们不会忘记,八十年代,北京市的汽车“加油难”也曾是一时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就是因为政府给出优惠政策,让利于民间,激发了投资热情,民间积极参予建设加油站,最终体现出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解决了“加油难”,又增加了税收,投资者也得到满意的回报。今天,也只有造成这种局面,停车问题才有可能得以缓解。在这方面,成都市率先垂范,第一个吃了“螃蟹”,政府设立“两场办”(停车场、蔬菜市场建设管理办公室),专司两场投资、建设、管理、法规等方面的问题,并给予19项优惠政策,调动民间资金参予,解决停车场、蔬菜市场的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看到比较好的结果。
  2. 公共停车的优惠政策。在发达国家,长期租用停车位的费用高于汽车自身价值的几倍,买得起车,买不起车位,我们则是花大钱买车,花小钱停车。某大城市执行的停车收费标准近十年没变化,白天4小时1元,夜间一小时0.6元,可自行车存车费却从0.02元逐步调整到0.2元,增长10倍。须知汽车的价值是自行车价值的百倍到几百倍,可是停车费却“雷打不动”。由于自行车存车有利可图,所以随处可见存车处;由于无利益刺激,公共机动车停车场(库)却在萎缩(改作他用)。如果连一个公平合理的收费政策都不能建立、不能维系,要民间来投资,那恐怕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不难看出,制定公共停车的优惠政策,在解决停车问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确定停车问题的属性。现在一般认为停车问题应该纳入城市基础设施范围,与道路、公共交通、港口等具有共同的性质,本文亦执此见。此前,城市中没有这样多的人、这样多的车,没有停车难和乱停车,对停车问题的重视程度差,不可能提上日程。今天,停车难“难于上青天”(《北京青年报》语),则应尽快对此做出明确定位。停车问题一旦纳入城市基础设施范围,既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就应该享受适当的扶植和优惠政策,比如在拆迁、征地、税费和贷款等方面。有了这样的政策,就可以降低公共停车场(库)建设的成本,加速这一问题的解决。

停车问题很复杂,牵扯很多方面。现在,治标手段逐步增加,治本手段相对薄弱,大面积出台政策和办法还不到时机,但是,搞几个地方性示范停车工程,就一时、一事、一地研究具体情况,解决具体问题,摸索经验,找出规律,为面上的工作出政策、出办法,却是可靠的,而且是必要的。只要政策引导对路,投资者肯定会流向这个大市场,缓解停车问题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