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站楼陆侧交通设计的经济性思考
航站楼除了直接为旅客服务外,也是体现机场的标志性的建筑。所以在保证其他飞行区、工作区、供油区、 机务维修区等的安全运营外,在航站区,航站楼投资及设计有较大的倾斜。现以兰州中川机场二号方案为例,对设计思想及经济性进行探讨。
一、交通设计原则
兰州中川机场航站楼二号方案是在一号中选方案的基础上,在节约投资方面进行探讨的补充。此方案除了具有本期良好的独立性及与中期、远期有着很好的衔接外,最大的特点在“两层式”方案的基础上,在保证正常的使用前提下,于本期工程中(2005年)取消高架桥。旅客是在同层进出,在航站楼内,旅客流程均属“两层式”方案。这样在投资上做了新的尝试。节约了本期工程土建费用约13%左右,及整个工程(含民航设备)6%的费用,有利于今后航站楼 建设中更有效地把握和控制投资。
二、设计依据
此方案是根据可行性研究批复报告及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展开设计的。设计分为近(本期) 、中、远期阶段。本期要满足一期工程2005年规划要求:
旅客吞吐量260万人次;
高峰小时旅客人数1300人次(国际240人次+国内1060人次) ;
站坪机位数11架(国际1D+国内3D、5C、2B);
由于本期确定飞机停机坪可停机8架,其中国际1D+国内3D、4C,高峰小时的旅客人数为1300(见表1);
航站楼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三、平面设计进场道的修改
方案设计前期,中川机场扩建工程指挥部提供了一张总平面位置及总道路图。由于本机场是在原有基础设施上进行扩建,为节约投资,所以在规划中对原有道路、建筑能保留就保留。由于原总平面图规划中,去新工作区的车流与去航站区的车流交叉严重(见图1)。本方案设计中,提出调整车流线的设想,使车流互不交叉,并利用了 原有的道路。这样在未进入航站区时就已把两股大的流线分开,使其有通畅车行线(见图2)。
基于航站区陆侧有很多受限制的地段,航站楼设计的主要重点放在了修改和调整原来提供的进场路,使其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力争找到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关系,确保近期的完整性、经济性,进而研究了航站楼内部的功能布局、建筑的构思、结构方案、系统配备及投资经济分析,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才完善本方案的设计。
车道边的长度
根据设计要求,航站楼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车道边的实际长度为:12×12.00 米=144米。
在满足长度的前提下,增加两道车道(原设计4车道+增加2车道=6车道),增加车流量 ,足以满足旅客高峰小时1 300人的车道边的长度。在中、远期中陆侧利用现在2.5 万平方米的航站楼改为国际航站楼,并在中、远期中采用高架桥立体交通形式来解决将来车道边的停车位,有利于将来的发展。
平面设计
平面柱网采用12.00米×12.00米柱网模块,进深71米,车道边的长度为12×12.00 米=144米,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东面是空侧,采用短指廊候机,压缩站坪进深,提高站坪使用率、节约站坪面积,同时增大陆侧空间提供足够的停车面积。减少工作区车辆与航站楼的车辆相互干扰;西面为陆侧,以环形车道与航站楼、宾馆及娱乐、商业性的建筑相联接。国际、国内航线分别位于航站楼的北侧及南侧,进出港旅客分流互不干扰。除航站楼隔离区内为进出港旅客服务的专用设施设备,迎送厅内设有商场、餐厅、康乐中心、银行、商务中心、出租车站、旅行社等服务设施均为进出港旅客和迎送人员共用,这样就可以节约面积、降低造价、节约运营人员和日常费用。
航站楼内主要流程为:
(1)国际出港旅客流程
车道边(一层)→迎送大厅(一层→自动扶梯上二层)→机场建设费(二层)→海关、动植物检(二层)→签票及行李(二层)→边检、卫检(二层)→安检侯机厅(二层)→登机(登机桥)
(2)国际进港旅客流程
下飞机 登机桥(二层)→公安、边防、卫检(一层)→行李提取(一层)→海关、动植物(一层)→行李牌检查(一层)→迎送大厅(一层)→车道边
(3)国内出港旅客流程
车道边(一层)→迎送大厅(一层)→迎送大厅(一层→自动扶梯上二层)→机场建设费(二层)→签票及行李托运(二层)→安检(二层)→候机厅(二层)→登机(登机桥)
(4)国内进港旅客流程
下飞机、登机桥(二层通过自动扶梯下到一层经廊道)→行李提取(一层)→迎送大厅(一层)→车道边
四、剖面设计
本方案设计不同于以往的“一层半”式。是属“两层”式方案的改进型。旅客在到达车道边后,步入迎送大厅经自动步梯到二层,在进港业务大厅办理登机、安检、联检等手续。在一层只是一种交通过渡空间而已,这种流线十分分明,互不干扰。这里重点要解决的是旅客上下层问题,设计中设想了两种方案:第一种采用自动阶梯式扶梯,这样要配置一些特殊的设备,如日本仙台机场的设计(见图3、图4);另一方案采用自动坡道式扶梯。迎送大厅为两层共享空间,明媚的阳光,流动的人群,穿梭来往的自动步梯共同构成一个气息活跃、动人的空间环境。这样在航站的立面处理上,由于取消了二层式高架桥,航站楼建筑体型更加突出、完整。
在中期及远期时,当采用了高架桥,在航站楼内只要进行了空间的连通即可,使其配合为一个流畅的统一空间,但也可作为独立使用单元(国际航站楼)。为中期、远期国际候机楼的发展做了铺垫。
五、投资比较
航站楼的投资分为两大项:
第一、土建(建筑、结构、水道、通风、电气);第二,工艺设备(自动控制系统、通信导航系统、行李传送系统等)。本期工程的投资框算见表2。
若有高架桥项目,高架桥一般工程定额单价为人民币3200~3700元/平方米,高架桥面积一般为7500~8000平方米。航站楼审建的直接费用为2.0亿元,其中高架桥这一项的工程费用为3500×7700=2700万元左右。采用本方案就可节省这部分费用,再加上其他节约的项目,估计可占航站楼主体工程土建总造价13%左右。其他机场高架桥的投资见表3。
总体而言一期旅客年吞吐量在260~300万人次左右,航站楼建筑面积在2.5万平方米,高峰小时1500人次以下的中型机场,均可选用这种“一层半式”流程的方案,如国内天津、西安、北海等机场,国际日本仙台机场,见表4。但在总体规划设计中一定考虑到二期以及远期的发展的交通设计,还要利用立体交通的形式来解决交通流线问题。
综上所述,中型机场航站楼规划、设计力求把握建筑的投资及规范,若一味追求面面俱到(都有高架桥)的方案,就势必在投资不多的情况下,真正为旅客服务的设施不能到位。这样会影响机场的安全保障及服务水平。此方案有益于在中型机场航站楼设计中控制投资,要确实用较少的投资,发挥较大的经济效益。
原载《民航经济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