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简介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前身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等院校土木系中的相关专业合并成立铁路公路系,设有铁道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桥梁与隧道和工程测量等四个专业。1954年清华大学土木系的公路、测量等专业并入同济大学后十19;9年改称铁路、道路及桥梁系,1972年铁道专业归入上海铁道学院后改称道路与桥梁工程系。1979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1982年学校院系进一步调整后使用现名,当时设有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1986年,设立交通工程专业,并在原有的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领域中开辟了机场工程方向。
道路与交通工程研究所前身是1959年同济大学和交通部科学研究院联合而建,当时称为交通部交通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公路工程研究所,1982年起改为现在的名称。
道路与交通工程系(所)现有救职工8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和研究员1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工21人,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和研究人员12人。目前所招生的本科专业为: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并为土木工程专业培养交通土建工程方向的学生。现有博士点4个: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个: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硕士点5个: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及交通运输工程硕士点。
作为系、所合一的道路与交通工程系(所),是我国最早进行道路与交通工程教学和科研的单位。它拥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博士导师、学科带头人以及由各种知识结构和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次组成的学术梯队,不仅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从事道路、交通事业的专门人才,而且也成为我国道路与交通工程学科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形成了“更新、更强、更广”的敬业精神和“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的优良学风。纵观我国道路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历史,从60年代起的路面力学和路面设计理论,70年代的沥青路面、沥青材料改性技术和交通工程学科的引进、创立和发展,80年代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道路CAD技术、道路管理系统和机场工程、交通预测与交通规划、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与设计领域,到90年代的道路施工监理技术、排水路面和沥青路面的结构行为理论、交通安全与环境、交通信息工程、交通系统管理、城市交通的自适应控制系统以及交通诱导技术等,无不和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所)密切相关。这些研究成果已被编人有关部委的规范,并获得了国家级(7项)和部、省市级(40余项)科技进步奖。
道路与交通工程系(所)1955年就开始培养道路工程研究生,1986年获得我国第一个公路、城市道路与机场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1982年获我国第一个交通工程硕士点,并首先招收交通工程博士生,1996年获得我国第一批交通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我国第一个道路交通领域的博士即诞生在此。拥有我国道路交通领域唯一的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教委同类学科中唯一的部门开放实验室,已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道路与交通工程系(所)多年来一直与国际学术机构及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0多所大学或科研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曾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培养了数十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90年代以来,派往国外留学、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共50多人次,来系(所)长短期访问或讲学的国外专家、学者共30多批次。
我国和上海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我们正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本着“面向市场、保持优势、拓宽创新”的发展原则,继承传统精神,发扬优良学风,制定发展规划,调整学科布局,调集精兵强将,与全国同行携手共进,在即将来到的21世纪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