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文摘

新民晚报1999年5月20日几则有关公交的报道

返回

某些路段线路重叠 站牌林立令人眼花
浦东公交线路也要创名牌

    有人说了句玩笑话:马路上招手,停下来的不一定是出租车,而可能是辆公交车。此话并非虚言,生活中的确有此类经历,公交市场竞争之激烈却由此可见一斑。

    1995年3月浦东公交体制改革之后,公交市场由独家经营变成“群雄逐鹿”,巴士、大众、冠忠三大公交公司经营区域虽各有侧重,但竞争仍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带来浦东公交一段超常发展期。以前,要公交公司开一条新线路很吃力,要动员,要给钱给物,公交公司也成为“朝南坐”的单位。如今,公交公司都抢着开新线,以求扩大市场份额,只怕拿不到新线路。这几年,浦东每年新辟、延伸、调整的公交线路都保持20条左右;公交线路成倍增长,大大方便了居民出行。

    各公交公司为争夺客流,展开全方位的竞争,无论哪条新开线路都希望经过热闹地段,以求多带客。由此带来另一个矛盾,浦东公交线在某些路段特别集中,重叠现象十分突出,公交站牌之多常使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线路太多反而让人记不住几条线路,造成新公交线层出不穷,大家公认的名牌线路却不多,不常来浦东的人往往还是只记得81、82路这些有数十数十年历史的公交车,近些的隧道三线大家较熟悉,但它也有10年历史。

    看来,浦东公交经历了数年“扩张期”,应该进入”调整期”,下功夫创造一批新名牌线路。创名牌固然离不开优质服务;线路设置的合理性也是一个基本因素,将现有线路优化组合,合理利用资源,大有文可做。

 

辐射浦西纵深处 导入高科技手段
浦东公交线路日伸夜长

    上海解放50年以来,浦东的公交事业高速发展,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的9年来,通过体制、机制、票制的综合改革,新区公交事业得到超常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浦东新区的公交线路是上海解放时的30多倍,长度翻了38倍。

    目前,单由新区3家常规公交公司和14家专线经营单位开辟的线路就有164条,全长2300多公里,分别是上海解放时的30倍和38倍。大桥、隧道把浦江两岸紧紧相连,浦东客运单位开辟的过江线多达34条。浦西客运单位开辟的过江线还有20多条,填补了50年前浦东公交上的空白。

    浦东以前的小火车已被四通八达的公交车替代,小客车换成了大客车,车辆面貌一新。新区公交车辆已达2400余辆,老而旧的“巨龙车”逐年淘汰,仅剩120辆,代之以160辆的空调车。困扰多年的浦东乘车难得以初步解决,正向着“乘得好”方向发展,电于显示屏和GPS卫星定位调度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将导入到公交,尤其世纪大道年内建成后,将通行体现一流景观路线的一流公交车,为浦东“流动风景线”添上浓浓的一笔。

 

公交车车厢废气令人忧

    上海公交车厢内的空气质量每况愈下,已成为危害市民健康的一个新污染源。据了解,本市已发生了多起因公交车内的空气质量差引起乘客晕倒,甚至窒息的恶性事故。

    据统计,上海市民70%是以公交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人均每天待在车厢内的时间约为1.5小时,也就是说,乘客每天要忍受1.5小时车厢毒气的侵害。一位754路司机说他的车开起来像小火车,直冒青烟,常常辣得直流眼泪,另一位69路司机称他的车发动机不好,污染很严重,常常开一趟车,脸上就留一层黑灰。

    对此,有研究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十几年经验的环科院专家钱华指出:目前上海公交车厢内的空气污染甚至比车厢外的空气污染还厉害,一些有害气体成份的浓度已远远超过大气环境国标要求,严重威胁着乘客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那么车厢内的污染究竟由什么造成的呢?首先是由于国产发动机精密度不高,其燃烧不完全产生的废气合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及碳氢化物等有毒气体,它们通过公交车底部的排气管从车厢地板的缝隙和门窗渗透至车厢内;其次是由于发动机的密封性能不好导致了灌入其内的汽油、柴油等燃料受热后蒸发在车厢内;另外,因车厢拥挤超员使车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以及乘客自身的“体味”污染物都会导致车厢内的空气质量下降,体质弱的乘客往往容易窒息晕倒。

    不过,目前上海的一些公交公司已意识到车厢空气污染严重的问题,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车厢的空气质量、如二电公交公司规定属下七百多辆公交车的发动机,每行驶十万公里就必须整修一次,尽量做到透气不漏气;巴士公司近期对其空调车地板进行了一次“大手术”,许多车辆地板的缝隙被填补;而二汽公交公司则对发动机的罩盖及油箱的盖头重新进行了配置,不让燃油轻易蒸发;还有许多公交公司正加紧三元催化转化器的安装,以确保达到尾气污染物排放的环保标准。

    然而,本市国产客车的整机性能不可能在短期内提高,净化公交车厢内空气,彻底杜绝污染,看来还需有关方面长期努力。鉴于此,环保专家提醒广大乘客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保持车厢内空气流通;同时建议公交部门大力推广电车替代燃油车,以降低城市污染状况。

(彭加华荐自《上海交通报)胡克群文)

新民晚报1999年5月22日报道

“第三只眼”看后门

    新民晚报讯(通讯员张剑冲 记者张欣平)无人售票车不再是“无人服务车”。从今天起,一种能帮助无人售票车驾驶员更好地了解车况,为乘客服务的车用电子监视仪,开始在本市巴士一汽123路全线8辆无人售票车上陆续安装,这将是本市首条全线安装监视仪的公交线路。据介绍,目前本市无人售票车普遍存在着因人多车厢拥挤、驾驶员无法看清后车门下客情况而轧伤乘客的现象,不少乘客对此也颇有怨言。针对这一现象,巴士公司研制了一种专门在公交车上使用的电子监视仪。这种监视仪共有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安装在下客车门上方的摄像探头,另一个是驾驶座旁的监视器。驾驶员通过监视器,不用回头就能对下客门乘客上下情况了如指掌,有效地防止了乘客轧伤等意外事故的发生。据悉,除此次开始安装的公交123路外,巴士公司还将在910路、55路公交车上安装这种监视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