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壳里难做道场


——上海部分立体交通“肠梗阻”透析

 

新民晚报记者 杨 俊

2000年1月26日

返回

 

    昨天,新千年的第一场瑞雪犹如一次彻底的“体检”,把上海道路交通的“健康状况”摸了个透。俗话说,小病不医,大病遭殃。瑞雪融化之间,作为上海交通命脉的高架上依然车流滚滚,然而老天爷一次小小的即兴之作就让平时大家熟视无睹的立交堵塞,变成一次严重的高架“肠梗阻”。

    这次“肠梗阻”发生在昨天上午的南北高架天目路立交上。平时,这座圆盘形的立交就让天天路过此地的乘客和司机们头疼———你要直行我要转圈,你要右转我堵住你,车速一快就免不了碰碰擦擦,于是本应该畅通无阻的立交上红绿灯闪烁,值班交通警忙得汗流浃背,时不时还有拖车来凑热闹。一场瑞雪过后,不但使这种尴尬状况加剧,而且演变成妨碍整个高架系统正常运作的肿瘤。一时间,小心慢驶的车辆布满整个立交圆盘,你堵我、我卡你,不是互不相让而是大家同在一个平面上互不能让。天寒地冻之中当班交通警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焦急的乘客、无奈的司机,抢道的公交车、就要追尾的出租车,立交上鸣笛声和叫骂声汇成一片,从共和新路、海宁路、天目路、新闸路方向来的车辆堵在了南北高架、匝道和地面路口,场面混乱不堪。

    顾名思义,立交原本是立体交通的意思,也就是让车辆通过不同平面的分流畅通无阻地各自奔向不同的目的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南北高架天目路立交采用一层圆盘形的平面来解决一个繁忙路口的交通,显然是不够的。

    然而,设计单位也有他们的苦衷。1993年,本市一家著名的设计院接手天目路立交设计之时,四周的高层建筑已经存在,其中包括居民住宅和办公楼,路口几乎没有设计人员施展的余地。设计小组原本的思路是采用多层立交来解决这个路口的车辆跨越,但层面多,占地面积就必须增加,否则坡道陡峭,车辆无法行驶,立交结构的安全性也要降低。然而没有立交,天目路的交通在南北高架通车之后就会瘫痪。痛定思痛,设计人员只好在原来的设计之中减去一个层面,相应减少占地面积,于是天目路立交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设计人员只能把这种设计自嘲为“螺蛳壳里做道场”。

    1995年,南北高架通车后不久,天目路立交上的“圆盘综合征”暴露无遗,市政和交通管理部门想了各种办法来补救,包括在叉道口设置醒目的栏杆来避免交汇时的车辆碰撞、出动交通警察在高峰时段上高架指挥交通、在各方向安装红绿灯进行调节。办法想尽,但几年下来治标不治本。兄弟省市的一家报纸在报道上海交通警和红绿灯上高架时,曾称之为“一大奇观”。

    近5年来,天目路立交的“圆盘问题”被人们批评过了,调侃过了,也严肃讨论过了,时间一长大家也开始熟视无睹,一场“及时雪”把“圆盘问题”变成了高架“肠梗阻”,其严重性又引起了各方的关注。近日首都北京传出消息,由于部分地区长期堵车,有关部门正准备拆除规划设计滞后的部分环路高架,代之以全新的宽敞大道,引来市民拍手叫好。反观上海,其实高架梗阻的地方并不只有天目路立交一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打算去彻底解决,更为深层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勇气去坦对城市发展中新生成的矛盾。

    但愿这段高架“肠梗阻”早日被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