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回顾

杨东援

返回

 


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是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展开,在不断更新设计理念,采用高新技术的过程中发展。我们已经走过了取得巨大成绩的历程,我们还将迎接更加辉煌的未来。

支撑城市化进程的道路建设

我国一位特大城市的副市长曾经在讨论该城市住房问题时指出,“不是房子少了,而是道路少了,在高密度开发的中心城区是不可能解决百姓的住房问题的,为促进住宅向地价相对便宜的郊区发展,就必须解决便利的交通。”这可以说是决策者对城市道路建设认识的一个具体写照。

城市道路如同城市的骨架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其建设水平与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均有密切的关系,解放以来我国的道路建设正是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进行的。

解放以后,新中国对城市进行了新的建设和改造,原有破烂不堪的道路得到了整治,城市开始建立起较为合理的道路骨架系统,适应了我国当时的工业化改造进程。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实行严格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限制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1952年至1978年期间,年平均仅提高0.21%,期间十多年期间城市化水平几乎停滞在17%1978年至1995年期间,我国城市化水平约为改革开放以前的3倍,达到年平均提高0.65%。按照现行的户籍制度统计,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0%左右。而根据专家分析,如果修正统计方法和管理制度的局限,1997年初我国实际在城镇生活的人口约为5亿2千万,已经占总人口的45%左右。这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为新一轮城市道路建设的推动力。这种情况反映到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的进程中,出现了50年间两头发展较快,中间发展缓慢的变化特征。

1所示北京市城市道路变化情况中可以看到这种发展情况。

1 北京市城市道路变化情况

年份

道路长度(公里)

其中高级路面长度

其中次高级路面长度

道路面积(万平方米)

其中高级路面面积

其中次高级路面面积

城市桥梁

大型立交

过街天桥

地下通道(座/处)

1949

215

121

140

103

115

1950

246

136

162

117

135

1951

302

154

206

131

165

1952

347

167

246

146

183

1953

483

202

342

179

196

1954

668

237

465

211

224

1955

807

249

589

273

289

1956

826

299

113

600

277

69

369

1957

934

327

119

670

303

73

370

1958

987

340

318

718

330

136

373

1959

923

380

209

734

407

134

338

1960

943

401

212

755

434

133

339

1961

966

426

203

792

472

132

337

1962

977

446

200

815

499

125

330

1963

989

465

230

825

514

144

338

1964

1009

477

271

852

529

169

327

1965

1076

493

334

900

551

202

322

1966

1261

534

402

1014

588

238

345

1967

1338

536

466

1057

594

269

346

1968

1367

553

687

1071

606

389

353

1969

1487

562

741

1117

616

397

349

1970

1534

612

740

1156

656

397

349

1971

1589

634

774

1194

676

414

363

1972

1637

652

802

1221

688

428

375

1973

1673

755

762

1330

784

455

395

1974

1774

726

815

1391

786

472

384

1

1975

1850

753

841

1447

818

483

373

1

1976

1909

789

870

1477

847

488

372

1

1977

1978

809

918

1512

859

511

371

2

1978

2078

911

866

1611

971

466

351

2

1979

2131

967

943

1618

1013

478

348

2

1980

2185

984

954

1664

1048

475

351

6

1981

2234

1001

410

1742

1117

262

342

8

1982

2671

1021

420

2098

1203

485

408

9

1

1983

2820

1162

642

2265

1332

516

431

10

5

3/3

1984

2928

1218

646

2393

1457

507

440

11

7

11/4

1985

2979

1254

668

2485

1483

568

460

16

7

31/9

1986

3038

1333

681

2559

1577

558

479

16

9

32/10

1987

3087

1361

703

2631

1647

562

510

22

10

40/17

1988

3151

1375

824

2701

1661

628

522

23

10

41/18

1989

3235

1387

887

2815

1742

678

552

27

20

46/22

1990

3276

1401

929

2905

1798

725

562

33

26

46/22

1991

3308

1402

1145

3134

1972

888

569

40

31

48/23

1992

3189

1439

1163

3212

2054

896

595

55

46

66/34

1993

3285

1488

1109

3398

2222

860

596

64

53

73/37

1994

3316

1513

1210

3470

2267

935

616

75

62

97/58

1995

3194

1697

959

3494

2383

719

582

84

68

128/88

1949--1981数据包括城近郊区及通县

1982年以后数据包括城近郊区及14个县镇

由于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1980年以来我国城市道路的建设瓶颈得到了迅速的缓解,表2显示了全国城市道路1985年以后的发展情况,表3、表4分别显示了上海市和天津市的道路建设情况,而表5说明了我国各省市城市道路相关指标情况,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市道路建设的前进步伐。

2 全国城市道路拥有情况

 

1985

1990

1995

1996

铺装道路长度 (公里)

38282

94820

130308

132583

平均每万人拥有 (公里)

3.3

6.4

7

7

铺装道路面积(万平方米)

35872

89160

135810

143139

每万人拥有 (万平方米)

3.1

6

7.3

7.6

3 上海市城市道路增长情况

 

1980

1990

1998

城市道路长度(公里)

907

1663

4770

城市道路面积(万平方米)

894

1787

5401

4天津市道路设施建设情况

 

1990

1992

1996

1997

铺装道路长度(公里)

2932

2963

3234

3309

其中高级、次高级 (公里)

2699

2869

3117

3192

铺装道路面积(万平方米)

2825

3130

3539

3626

其中高级、次高级(万平方米)

2781

3240

3459

3546

人行道面积(万平方米)

371

390

485

545

桥梁座数 (座)

148

153

458

466

其中永久性桥梁

139

150

457

465

5 我国各地区城市道路设施相关指标情况 (1996)

地区

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里程

(公里)

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

(万平方米)

城市桥梁

()

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标台)

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

(平方米)

人均拥有绿地面积

(平方米)

全国

132583

142796.91

29491

7.29

7.56

5.29

3309

3366

573

17.65

5.59

6.96

3234

3530

458

5.95

7.53

3.45

5614

6006.42

1067

4.42

7.88

4.97

西

3738

4370.63

687

5.03

8.41

3.66

内蒙古

2335

2299.68

232

3.97

5.45

4.52

8721

9014.97

1190

7.25

6.01

5.38

3412

3511.29

410

5.67

4.68

3.76

黑龙江

7966

6805.93

557

5.98

6.24

5.61

3117

3755

1690

15.74

4.46

1.9

8552

9710.87

4079

6.55

8.9

6.9

6061

6314.84

4407

10.06

11.69

6.45

5078

5126.31

831

5.15

8

6.3

3015

2865

927

5.92

7.79

5.72

西

2602

2502.9

601

4.38

5.47

5.39

13227

16740.07

2378

6.94

13.53

5.61

4015

5282.55

708

5.15

5.75

3.36

10328

10337.89

1768

7.51

8.78

6.94

4094

3741.21

534

8.76

6.15

4.5

广

11666

14539.52

2143

6.13

10.2

8.22

广 西

3093

3297.74

392

4.37

8.37

6.26

1129

1592.37

109

15.54

14.86

9.75

6702

6373.69

2050

6.55

5.35

2.94

1472

1258.05

315

10.96

4.76

5.5

1913

1811.48

449

8.71

6.77

7.58

西

231

231.8

44

32.3

15

29.62

西

2103

2269.63

334

5.35

5.21

3.34

2263

2253.61

250

5.14

7.6

3.21

399

426

53

10.71

6

2.83

634

729.22

69

6.03

7.89

2.38

2560

2732.24

186

9.94

8.37

5.73

城市道路建设质的变化

1974年在北京建设了我国第一座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交桥,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城市道路建设开始起步,而今天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大型道路工程如同雨后春笋迅速在我国的城市中崛起。

从上海市重大道路工程建设历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迅速前进的步伐:

道路设计理念的变化

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经历了不同设计理念的变化阶段,这反映了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对道路建设认识的深化过程:

单纯根据交通需求增加道路建设阶段,其主要标志是简单地进行道路的拓宽和改扩建。在城市建设的初期,交通运输量并不十分大,但急迫需要形成城市的基本道路骨架,这种直接的设计理念的形成有其生存的基础。

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道路网络系统建设的阶段。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对陈旧的道路网络进行现代化改造,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为此,我国许多城市系统地进行了环线道路、重要交通枢纽(机场、港口等)连接道路、城市主干线网的建设,以及采用立体交叉解决交叉口位置的车辆空间分离。在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道路网络系统的观念逐步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认识,交通需求分析、网络优化设计广泛应用于道路规划、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道路设计过程中。

采用交通工程理论充分发掘已有道路资源潜力阶段。随着建设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道路建设将受到空间资源和资金的制约,因而日益关注通过解决瓶颈来发挥整个系统的效率。其手段包括:拓宽交叉口进口道,修建人行天桥或地道减少行人干扰,合理建设港湾式公交车站,合理组织快速干道与一般道路的衔接等。

重视环境保护和城市景观阶段。社会的发展对城市的生活空间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道路的建设任务也不再单纯是解决交通拥挤问题,交通所产生的噪声、废气、振动问题引起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80年代中期,贵阳市在干线公路通过大学校区位置修建了当时号称“中国第一墙”的简易隔声墙,而今天城市干线道路两侧采用高新技术建设的隔声墙已经非常普遍,低噪声路面、吸声材料的应用正在逐步推广。在城市入口道路和景观轴线上结合城市轮廓线设计,建设景观道路的做法已经为日益增多的工程技术人员所重视。道路工程师的设计对象已不再是简单的路面和路线,交通工程技术、生态及美学观念正在成为他们必备的知识结构。

采用高新技术对传统道路交通系统进行现代化改造阶段。这是道路交通领域内能够与马车道进化到汽车道相比的一次新的革命,通过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等引导合理的交通行为,增强管理、规划和建设的决策能力,将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在这一领域内正在迅速追赶世界发展潮流,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正在逐步深入展开。未来的道路将形成集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生态技术等的现代化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