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大桥因何建了又拆

返回


科技日报记者 李刚


7月16日晚18∶30,坐落在沈阳市中轴线上的三座平台式立交桥同时被无声定向爆破拆除。


这次被炸掉的三座平台桥是1992年5月才兴建的。7年来,当地的许多群众对这三座桥怨声载道,叫苦不迭。辽宁经济日报1993年1月2日曾在头版头条发表文章说,市民们对三座造价折合成一座大型立交桥的工程之所以不满,就是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交通的主要弊端。三座立交桥同在一条市区中轴线上,每座桥的间距不过2公里,多数机动车依然受阻,且时速比原先减少了近一倍。由于桥上转弯半径小,公共汽车时常要碰撞桥帮部位。桥上的交通信号是绿灯时也不可以随便直行或拐弯,简直麻烦透了。


当时,人们给这三座桥分别冠以三个洋名字,即“突而起”(土耳其)、“慢鼓”(曼谷)、“新架坡”(新加坡)。对于市民的指责,有关部门非但没有大大方方地认错,反而竭力地维持着所谓的自身形象,找来个别“权威”在媒体上反驳说三座桥建得科学、合理、省钱。这种解释一度使老百姓产生了失望情绪,认为政府不对自己的失误行为负责,还强词夺理,有损形象,这比三座短期行为的立交桥更令人难以捉摸。
这次政府正视市情,顺乎民意,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令沈阳市民颇为满意。一些长期受三座桥困扰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兴奋地以放鞭炮的形式,庆贺这可以载入城市史的一刻。一位市民对记者说,知错就改才是好政府,沈阳这次炸桥不仅疏通了交通,也疏通了民心。


不过,当三座投资1000万元的“塞车桥”随着一声沉闷的巨响化为尘埃时,人们的心情更是沉重的。如果当初有关部门能从长计议,为民着想,而不是随声附和个别领导的意见,大概不至于把这笔钱浪费在一场“游戏”之中。
据统计,沈阳市现有50余万辆机动车和310万辆非机动车,仅凭微薄的财政来解决日趋庞大的城市交通流的确是太难了。不修桥,人们骂;修了桥,人们还骂。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性渐渐地凸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