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信息网络地区级主干网络 的规划与设计研讨 孙大跃 王卫亚 摘 要:针对交通部正在实施中的中国交通运输信息网络(CTInet),提出了地区主干网络的规划设计目标和原则,并从广域网络(WAN)拓扑、都市(MAN)网络构造、网络信息安全3个方面给出了规划模式和设计方法。 The Planning and Designing of Internetworks of CTInet SUN Da-yao,WANG Wei-ya Abstr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TInet network,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goals of planing area
interetworks, and advances the three ways of designing WAN、MAN and keeping CTInet in
safety. 1 规划地区级、省级网络目标及原则 2 地区级、省级网络的物理拓扑设计 图1 CTInet地区主干网络的拓扑模式 3 主干网络市区内部分的链接方法 4 处于网络安全性考虑的拓扑模式 图2 网络安全性的拓扑模式 值得强调的是,下级子网的拓扑设计一定要由上级主管部门认可或批准,不允许任何单位使用数据专线擅自接入地方公用网络,以免造成网络“漏洞”。而对任何一个有着缺陷或漏洞的网络,都将潜伏着导致网络瘫痪的致命杀机!当然,对于与交通厅局不在一市的下属单位且欲亨用本地的Internet资源,下属单位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电话异步拨号方式,使用PPP协议登录到邮电公网(CHINANET)或其他公网,亨用国际互连网上的各类资源,从而避免“漏洞”出现。 作者单位:西安公路交通大学 计算机系,西安 710064,第1作者副教授 参考文献:
本文1998年11月15日收到 [责任编辑 郭庆健] |
信息化物流系统引发的运输革命
何公定 袁 强 摘 要:以分析建立信息化物流系统必要性为基础,在经济模型的建立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两方面,论述信息化物流系统建立的可行性与发展前景,提出了可操作的思维方法,并阐明了本系统的建立对经济发展与管理的重大作用。 Transport Management Revolution Excited by Information Logistics HE Gong-ding,YUAN
Qiang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the information logistics system,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ossibility and developing future of the system from establishing its economy
model and its using technique. The way of establishing the model is presented. The great
role the system playing on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s pointed out. 40多年来中国的交通运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仍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当先行发展的交通运输业不仅没有先行发展,反而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公路运输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增长需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运输生产未形成规模经营、网络经营,缺乏主导快运市场的大规模运输企业;现有运输企业通讯和管理手段落后,既不能及时获取货源和运力信息,也不能实施对车辆和货物动态管理,导致运输企业的实载率过低,一般均在50%以下,根据测算每年给国家带来了800多亿元不必要的直接经济损失。为此,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培育与完善运输市场体系,特别要抓好物流信息传导机制这个环节,在冲破行业、地区、部门及所有制界限的基础上,依托信息高速公路,建立全国统一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多功能的信息化物流系统是当务之急。 1 建立信息化物流系统的必要性 2 信息化物流系统的建立 图1 信息化物流信息传导模式 上述模型指出了运输市场信息传导和反馈是运输市场供求平衡实现的调节器,正确使用市场物流信息,可构筑较为理想的运输市场及运行机制。 3 信息化物流系统对经济和管理的影响 4 结 语 作者单位:西安公路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西安 710064,第1作者讲师 参考文献: 收稿日期:1999-01-25 [责任编辑 郭庆健] |
中国轿车近期市场预测方法研究
韩 亮 王卫亚 陈克鹏 冯小明 摘 要: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现有预测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轿车市场预测方法——弹性系数法和指数平滑法,并对这两种方法在轿车市场预测模型中的应用进行了对比分析。 The Forecasting Method of Present China Car Market HAN Liang1,WANG Wei-ya1,CHEN
Ke-peng1,FENG Xiao-ming2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forecasting model both from China and other country, the forecasting method
fitting with China market was presented that are the elasticity coefficient method and
index smooth method. The two method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合理的轿车市场预测是对轿车生产量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作出权衡决策的基础,能避免任何短期行为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本文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轿车市场预测方法——弹性系数法和指数平滑法。并对这2种方法预测自变量的确定、预测的函数形式和预测动态参数的确定以及参数适应跟踪方法在轿车市场预测模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便科学地预测未来轿车市场的发展方向,合理地提高轿车的国产化比例,为参与国际轿车竞争作好准备。 1 应用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 Yn+1=S(1)n (1) 式中:Yn+1为下一周期,即t=n+1时期的预测值;Sn为目前时期的一次指数平滑值,它按下式计算 S(1)t=S(1)-1+a(Yt-S(1)-1),t=1,2,…,n (2) 式中:S(1)t为t时期一次指数平滑值;S(1)t-1为t-1时期一次指数平滑值;Yt为t时期的时间序列实际值;a为平滑常数,0<a<1,预先选定。 S(1)0=Y1 式中:S(2)t为t时期的二次指数平滑值;S(2)t-1为t-1时期的二次指数平滑值。 (4) 式中:An为目前时期序列水平分量的估值;Bn为目前时期序列线性分量的估值;S(1)n为目前时期一次指数平滑值;S(2)n为目前时期二次指数平滑值。 (5) 式中:为n+t时期的预测值;T为以目前时期为始点的数据时间周期序号。 S(1)1=S(1)0+a(Y1-S(1)0) S(1)2=S(1)1+a(Y2-S(1)1) S(1)13=S(1)12+a(Y13-S(1)12) 按式(3)可求得 S(2)1=S(2)0+a(S(1)1-S(2)0) S(2)2=S(2)1+a(S(1)2-S(2)1) S(2)13=S(2)12+a(S(1)13-S(2)12) 再按式(4)计算A13和B13 A13=2S(1)13-S(2)13 B13=(a)/(1-a)(S(1)13-S(2)13) 因此,预测模型为 13+t=47.9428+8.8074T 据此,便可预测1998、1999年的轿车产量为 14=47.9428+8.8074×1=56.7502(万辆) 1.3 预测结果分析 表1 中国轿车市场预测计算表 |
年度 | 序号 | 轿车生产量 Yt(万辆) |
S(1)t (a=0.9) |
S(2)t (a=0.9) |
预测值 (万辆) |
平方误差 (Yt-t)2 |
1985 | 1 | 0.8825 | 0.8825 | 0.8825 | —— | —— |
1986 | 2 | 0.2500 | 1.2133 | 1.1802 | 1.0 | 0.0625 |
1987 | 3 | 0.0900 | 2.0023 | 1.9201 | 1.3 | 0.6241 |
1988 | 4 | 0.4000 | 3.2602 | 3.1262 | 2.0 | 1.9600 |
1989 | 5 | 3.3500 | 3.3410 | 3.3195 | 3.3 | 10.0025 |
1990 | 6 | 4.2200 | 4.1321 | 4.0508 | 3.4 | 0.6724 |
1991 | 7 | 8.0800 | 7.6852 | 7.3218 | 4.2 | 15.0544 |
1992 | 8 | 16.0300 | 15.1955 | 14.4081 | 7.7 | 69.3889 |
1993 | 9 | 23.0000 | 22.2196 | 21.4385 | 15.2 | 60.8400 |
1994 | 10 | 25.5000 | 25.1720 | 24.7987 | 22.2 | 10.8900 |
1995 | 11 | 32.5324 | 31.7964 | 31.0966 | 25.2 | 53.7640 |
1996 | 12 | 38.5274 | 37.8543 | 37.1785 | 31.8 | 45.2579 |
1997 | 13 | 47.9764 | 46.9642 | 45.9856 | 38.9 | 82.3810 |
1998 | 14 | 56.7 | Σ=340.8978 | |||
1999 | 15 | 65.6 | ||||
2000 | 16 | 74.4 |
图1 二次指数平滑预测图 (1)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如1988年,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信贷规模过大和货币投放过多,支持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膨胀,使轿车产、销量回升,出现了第一次高峰。1989年,银行紧缩信贷,资金紧张,原材料不足,随着经济调整政策的推行,轿车市场逐渐回落,又处于平销和滞销状态。 2 应用弹性系数法进行预测 本预测以1985~1997年为取值区间(如表2),以1997年的轿车生产量47.9764万辆为基点,兼顾国家的宏观政策、固定资产投资、银行信贷的增长情况、“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影响及其它一些相关因素,然后对弹性系数加以修正,对轿车保有量及市场需求作出预测。 表2 1985~1997年中国轿车生产量 |
年份 | 轿车生产量 (万辆) |
增长率 (%) |
平均增长率 (%) |
国民生产总值 (亿元) |
增长率 (%) |
平均增长率 (%) |
1985 | 0.88 |
|
39.204 |
8557.6 | 13.2 | 9.3 |
1986 | 1.25 | 41.64 | 9696.3 | 8.5 | ||
1987 | 2.09 | 67.20 | 11301.0 | 11.5 | ||
1988 | 3.40 | 62.68 | 14018.2 | 14.3 | ||
1989 | 3.35 | -1.47 | 15916.3 | 4.2 | ||
1990 | 4.22 | 25.97 |
17686.1 | 4.2 | ||
1991 | 8.08 | 91.47 |
44.960 |
19241.2 | 9.1 | 10.9 |
1992 | 16.03 | 98.39 |
22431.6 | 14.1 | ||
1993 | 23.00 | 43.48 |
34477.0 | 13.1 | ||
1994 | 25.50 | 10.87 |
44918.0 | 12.6 | ||
1995 | 32.53 | 27.58 |
57277.0 | 9.0 | ||
1996 | 38.53 | 18.43 |
68594.0 | 9.6 | ||
1997 | 47.98 |
24.53 |
74772.0 | 8.8 |
2.2 相关因素的确定 2.2.1 弹性系数的确定 1985~1997年各区间的弹性系数见表3。 表3 1985~1997年各区间的弹性系数 |
区间年限 | 轿车生产量平均 增长率(%) |
国民生产总值平均 增长率(%) |
区间弹性 系数 |
80年代 | 39.204 | 9.32 | 4.21 |
90年代 | 44.960 | 10.90 | 4.12 |
由表3可看出,80年代的弹性系数为4.21,90年代的弹性系数为4.12。本预测以1985~1997年的平均弹性系数4.17为基数。采取影响程度加系数法对其进行修正,最后得到各分段时期的弹性系数。 影响弹性系数偏离平均值的主要因素有: (1)国家将严格控制轿车的进口; (2)国家将严格控制轿车的购买; (3)随着中国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轿车开始进入家庭,其家庭购车的潜在绝对数量很大; (4)继续控制信贷总规模,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九五”期间贷款总规模平均年增长10%,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因素对轿车需求的影响将越来越小; (5)随着“一汽”、“二汽”以及上海大众等轿车基地产量的增大,国内轿车市场的供需矛盾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6)“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影响,轿车价格的大幅度降低将导致轿车需求的提高,但其影响的时限性是近期较大,远期将逐年减弱。 各因素对弹性系数的影响程度见表4。这里取影响程度系数为:极强0.3;较强0.2;一般0.1;较小或没有为0。 表4 各因素对弹性系数的影响程度 |
序号 | 1998~2000年 | |
影响方向 | 影响程度 | |
a | + | 一般 |
b | - | 较强 |
c | + | 一般 |
d | + | 一般 |
e | + | 较强 |
f | + | 一般 |
根据表4,可得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系数(见表5),并得出修正系数及1998~2000年区间的弹性系数(见表6)。 表5 各弹性系数的影响程度系数 |
序号 | 1998~2000年 |
a | +0.1 |
b | -0.2 |
c | +0.1 |
d | +0.1 |
e | +0.2 |
f | +0.1 |
|
修正系数 | +0.4 |
基准弹性系数 | 4.17 |
弹性系数 | 4.57 |
2.2.2 国民生产总值预测值的确定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5年版公布的对1998~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预测值见表7。 表7 1998~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预测值(%) |
年份 | 1998 | 1999 | 2000 | 平均 |
国民生产总值 增长速度 |
8.20 | 7.71 | 8.71 | 8.21 |
2.2.3 预测结果计算 根据前述弹性系数公式可逐年计算出个年轿车生产量预测值,结果如表8所示。 《汽车研究与开发》1997年第2期刊登了全国机械工业工作会议确定“九五”期间汽车工业发展总量目标,其中指出2000年中国轿车产量预测值为120~130万辆。本文弹性系数预测2000年中国轿车产量为124.71万辆。预测结果在上述范围内,说明可信度较高(见图2)。 表8 1998~2000年中国轿车生产量预测值(万辆) |
年份 | 国民生产总值 增长速度(%) |
弹性系数 | 轿车生产量 增长率(%) |
轿车生产量 |
1998 | 8.20 | 4.57 | 37.4740 | 65.96 |
1999 | 7.71 | 35.2347 | 89.20 | <|
2000 | 8.71 | 39.8047 | 124.71 |
图2 弹性系数法预测图 2.2.4 影响弹性系数的因素 3 结 语 作者单位:韩 亮 王卫亚 陈克鹏(西安公路交通大学 汽车工程学院,西安 710064,第1负责人作者讲师) 参考文献: 收稿日期:1998-11-12 [责任编辑 郭庆健] |